王雨扣的剪纸艺术启蒙于她的母亲,但母亲从没有传授她剪纸的技巧,她只是凭着爱好,看,学,悟, 剪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。剪,
王雨扣从小就记得,母亲的剪纸闻名乡里,经常给乡邻剪些图形贴在风筝上、窗户上,逢喜庆场所,也总少不了母亲的剪纸。剪的图案有蝙蝠、蝴蝶和福、喜、寿字等。从5岁开始,王雨扣拿着母亲的剪纸工具学母亲样子剪起来,从早到晚,不厌其烦地剪。后来,作为老大的她要承担一些家务,母亲便不让她剪。无奈之下,她只好偷偷地剪。直到长大了,她才有更多时间去剪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苦练多年,她剪得越来越好了。
工作后,王雨扣成为五厍商业站的职工,单位领导见她剪纸剪得好,就把她的剪纸贴满单位的墙壁,还让她参加镇文化站的一些展览。那时,乡里乡亲一有婚庆喜事,都会上门请她帮忙剪些双喜和其它吉祥图案,她都会热心帮助。上世纪80年代,松江文化馆就知道五厍有位姓王的女同志剪纸剪得不错。后来,文化馆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些民间艺术的展览,王雨扣的作品都会入选。2004年,区里每年都要举办文化、科技、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,每次都会请她一起参加,她剪的作品总会被人一抢而光。
后来,她的剪纸作品开始入选市级及全国的各类展览,她也因此被上海市剪纸协会吸收为会员。每年举办的上海江南之春画展,过去只展出国画、油画和版画作品,没有剪纸。自从王雨扣的剪纸作品送去参展后大获好评,以后每届都要展出她的作品,这个展览从此增加了剪纸这个门类。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吴祖德对她的剪纸评价极高,说她的作品“古朴生动,生活气息浓郁”。为了把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示给在校学生,2009年起,她多次被同济大学邀请给学生们上课,她在课堂上剪的一些动物、风土民情之类的传统作品,同学们看后叹为观止。她的作品被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刊和同济大学校刊刊载,区文化馆每次举办剪纸培训班,都要请她去当指导老师。
王雨扣没上过学,认识的字也不多。她的剪纸作品有两个来源,一个是小时候母亲剪的作品,至今还深深印在脑海里;另一个就是生活。常言道,艺术来源于生活。平时,王雨扣对一草一木都会去认真观察,看电视时从屏幕世界里汲取大量的创作素材。她有个习惯,对观察到的东西都会整理归类,当要剪的时候,她就翻阅找灵感,可谓“笼天地于形内,挫万物于剪下”。说来你或许不信,她自己剪的一些字,自己都不一定认识。
过去,她剪的作品大多以传统题材为主,如农耕生活啊、水牛拉磨啊、赛龙舟啊,等等。后来参加的活动多了,见识广了,就拓宽了题材的领域,很多现代的、时尚的形象都进入了她的作品。如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举办时的一些标志性图象,还有汽车、轮船、飞机等,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。
剪纸创作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“真”,向艺术的“美”演化、深化的过程。王雨扣在这方面是无师自通,她剪纸时从来不打草稿,也不画线,略作思考后就直接下剪,便成妙构。如果一幅作品里有很多人,每个人的造型、动态和神态都会不一样;如剪九条龙,她会剪一条大的在中间,其余八条簇拥在四周,姿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如今,王雨扣已80多岁了,她说只要身体好,她就会剪刀不离手,随时随处剪。这次被评为“百姓明星”,问她有什么感想,她说,自己从没想过要当明星,自己就是一个剪纸的,因为喜欢,所以剪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