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在统计去年材料时发现,在创业苗圃去年接受的92个项目中,上海籍当家人有58个,占到了63%,据杨浦科创中心提供的调查数据,近两年来,上海本地青年白领当老板创业的比例已占到创业苗圃内新创企业的50%以上。而2005年,复旦大学周边创业园里的30多家初创科技企业中,只有4家的创业者是上海籍青年。
这一发现令谢吉华惊喜,同时也引起了他的思考。因为杨浦区创业苗圃在接收项目申请时,并没有特别关照上海籍学生,数据“天然”地反映着上海年轻人这些年对于创业态度的变化。
低风险,让上海娃放下包袱
没有复杂的手续,不需要到工商部门注册,做得好有人指导你成立公司,做不好也能全身而退。你需要做的,就是带上你的好想法,入驻苗圃,接受为期半年左右的创业培训——像这样关于创业苗圃的介绍,现在几乎每个在校大学生就能接触到。
一直以来,上海人多给人以“沉稳、谨慎、精明”的印象,而这种“有10分本事也只说7分”的性格,似和需要冲动与激情的创业情怀格格不入。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人群性格,谈何容易,但如果能将创业这件事的风险降到最低,让每个有想法的年轻人有放手一搏的机会,保不准这些人里就会出几个“马云”、“乔布斯”。
正是找到了创业苗圃,从6岁就开始想做大老板却一直“纠结”要不要辞职的徐晓青,才放弃原来不错的工作,开始走上创业之路。她直言,上海人思前想后的沉稳性格在她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:平时她与一家送货公司一直合作得很顺利,但她还是建立了应急方案。这份从2009年“尘封”至今的应急方案不久前派上了用场,由于过年期间物流较大,合作公司居然瘫痪了,徐晓青靠着一部手机就组建了一支自己的“送货小分队”,“我敢说这么快就能恢复送货上门的,整个上海只有我们这一家。”徐晓青有点得意地说。
尽管在苗圃中,创业基本上是一件零风险的事,但徐晓青还是会想,如果失败了,我该怎么办,她说:“在上海创业,我们本地人比外地人有优势,至少失败了我们还能回到父母那里去。”
其实除了回父母那里去,去年创业苗圃还推出了一个名为“种子封存计划”的政策,来帮助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中断创业的青年人。创业项目可以在苗圃中封存两年,两年中,创业者可以在任何时间“唤醒”它继续创业。这一计划进一步降低了创业风险,目前已有3个项目进入封存状态。
父母关,难度逐渐降低
几乎记者采访的所有年轻创业者,都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压力,对他们来说,要遵循自己发自内心的创业冲动,最难过的无疑是父母这一关了。
培训机构求职培训机构CareerFrog创始人、首席运营官卢明霞现在是一个17个月大的孩子的妈妈,辞去工作决定创业的时候,她的孩子才4个月,可以想象,她遭到了全家的一致反对。
“我父亲就是一位创业者,大概是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走他们走过的路吧,我父亲就觉得,女孩子到500强企业工作就不错了,钱不少又体面,何必走这条艰辛的创业路。”卢明霞父亲的想法代表了许多上海父母的心态。
是当大公司的一颗“螺丝钉”还是做小企业的“领头羊”,卢明霞心里自有考量,她对父母说,在大公司里我的想法要经过老板的老板才能反映到,往往这个流程走到一半,她的热情已经“消退”,但在自己的公司,她的想法第二天就能付诸实施,这种速度和效率让她着迷。一番开诚布公的交谈,换来的是父母的不支持也不反对。“现在的父母比以前已经开明很多,他们会愿意听你说,也会把他们的意见告诉你,如果你下定决心做某件事情,他们不会阻拦你。”卢明霞说。
“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,在孩子毕业后不是第一时间催他们去找工作,而是让他们去旅游或者出钱让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。”谢吉华说,“这一是说明现在的家长富裕了,二是说明他们培育孩子的想法和以往比更开明了。”事实上,几年的创业导师生涯让谢吉华知道,有了阅历和想法再来创业的孩子,更容易成功。
对男性创业者钱文来说,“丈母娘”成了反映一个城市对创业者态度的风向标,1986年出生的钱文至今还未找女朋友,就是担心丈母娘看不上他这个还在不断往项目里投钱的“穷小子”。
“在这点上,温州人比上海人更有优势。”由于从小跟着做生意的二叔耳濡目染,徐晓青对此深有感触,“温州人特别支持自己的孩子做生意,他们几乎不用担心钱的问题,而上海家长虽然这些年有所改观,但我们还是有非要争一口气给父母看看的想法。”